6月20日下午,在第三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贵州展区,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《遵义三日》举办读书分享会。《中国作家》杂志纪实编辑部主任佟鑫应邀出席活动,并与现场读者分享了该作品入选2025年《中国作家》纪实版开年头条的理由与思考。
2025年是《中国作家》杂志创刊40周年,也是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。佟鑫表示,选择《遵义三日》作为新一年纪实版头条,不仅因为其重要的历史节点,更因其在文学性、人物塑造、结构构建和思想深度等多个层面表现出色,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优秀纪实文学作品。
佟鑫在分享中谈到,《遵义三日》以“小切口”进入宏大叙事,通过三日会议这一历史节点,凝练展现了复杂而深远的历史背景。作者胡松涛善于在具象细节中注入文学张力,将场景构建、人物心理、历史氛围有机融合,使原本干枯的史料焕发出生动的文学肌理。
在人物塑造方面,佟鑫特别指出,该书突破了传统纪实文学中英雄人物刻画常见的“脸谱化”与“扁平化”局限。书中人物不仅具备历史的典型性,更展现出丰富的个性与人性的光芒,使“英雄”成为立体而真实的人,这种写法对当前纪实文学创作具有启发意义。
在叙事结构上,《遵义三日》采用双线并行方式推进,一方面聚焦会议三日的具体进程,另一方面穿插毛泽东早期革命经历和长征中的关键节点,构建出“历史因、会议果”的闭环结构,增强了作品的叙事逻辑与时空张力。
佟鑫还高度评价了该作品的思想深度。她指出,《遵义三日》不仅是历史叙述,更体现出作者对历史进程的哲学思考和深刻洞察。作品在文学表达与思想探索之间达成良好平衡,是报告文学少见的“有审美、有哲思”的佳作。
谈及《遵义三日》对纪实文学创作的启发时,佟鑫提出三点建议。一是纪实写作应避免史料的简单复述与表面化处理,要赋予其审美性与思辨性;二是面对宏大历史题材,必须注入人性的温度与智慧的光芒;三是纪实作品应能回应时代精神,从历史中发掘未来的意义,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。
“一个优秀的纪实文学作者,既要有对历史的敬畏之心,也要有勇于创新的意识,才能真正实现用文学形式将历史与现实、传统与未来紧密连接。”佟鑫表示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
马圣耘 陈美伊 漆云 张丽
编辑 徐然
二审 杨韬
三审 周文君
股票配资账户管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